- · 《中学生英语》刊物宗旨[05/29]
- · 《中学生英语》征稿要求[05/29]
- · 《中学生英语》投稿方式[05/29]
- · 《中学生英语》收稿方向[05/29]
- · 《中学生英语》栏目设置[05/29]
校内校外结合,让青少年科普有益有趣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 怎样的科学课更受学生欢迎 记者注意到,《意见》一方面提出发挥学校和科研机构科教资源丰富、科研设施完善的优势,加大科普资源供给,学校要加强科学教育,不断提升师生科学
1 怎样的科学课更受学生欢迎
记者注意到,《意见》一方面提出发挥学校和科研机构科教资源丰富、科研设施完善的优势,加大科普资源供给,学校要加强科学教育,不断提升师生科学素质,积极组织并支持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另一方面,提出充分利用校外科技资源加强科学教育。那么,课内课外科普工作的分工应当有何不同?二者如何协同配合形成育人合力?
吕文清也提出,当下课内课外科普还存在目标割裂、资源缺乏整合、项目缺乏衔接的问题。“那么如何既实现目标一致、各有侧重,又有效衔接?我想,得打造一个‘同心圆'——育人目标是圆心,课内外都要瞄定,课内科普提供科普科教目录,课外可从圆心依序拓展,链接资源,开辟空间,跟进项目,形成家庭圈层、社会圈层、专业机构圈层等科普网络,改变‘科普产品乱打乱飞,但都对不上靶心'的问题。”
采访中,刘瑛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自己在每次开展科普活动的时候,常常会站在最后一排。
在刘瑛看来,校内非科学课教师的科学素养同样很重要。“我们曾经在一个村庄做问卷调查,用一份小学五年级的科学思想提升试卷去测试教师,结果考及格的老师只占了70%。针对不少科学课无专职教师的学校,我们团队专门给语文、数学等科目的老师讲解了该科目中涉及常见科学小知识的内容,例如语文课本里有‘植物妈妈有办法',我们就为教师讲种子传播的科学常识,教师授课时为孩子们介绍,就能带动学生的科学素质提升。”
9月16日,江苏省海安市墩头镇小学教育集团吉庆校区孩子们展示用废旧材料制作的航天主题作品。周强摄/光明图片
“一是在科普中更突出科学内涵,让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更加突出科学观念、思维能力、探究方法、态度责任等高阶素养的培育;二是建立科普产品准入机制,让有资质的机构和人员做科普,让达标的科普产品传播与流通,整体提高科普资源供给水平;三是国家承担科普资源建设主体责任,制定分级分类标准,建立科普质量监管体系,加快组建国家科普资源库和数字平台,确保科普资源优质、多样,既安全又养分足。”吕文清说出自己的期待。
教育文化学者、中关村学院学术委员会原负责人吕文清表示,课内课外科普的分工,应重点考虑功能定位、资源配置和实施方式三个维度。“在目标定位上,课内应立足于青少年科学素质根基的培育,打基础、搭框架、建体系;课外则应针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具体知能,进行普及、拓展、延伸,引导个性、潜能与特长发展。在资源配置上,课内要围绕概念、原理,选取经典可靠的课程化学习材料,确保‘一日三餐式'营养结构;课外可侧重‘专精尖特新'的内容项目,选取真实的社会化场景资源,提供多样化‘特色营养餐'。在实施方式上,课内是以学科体系呈现,多采用探究、模拟等偏学术的方式,课外是以跨学科或交叉融合项目呈现,多采用调查、实践等偏活动的方式。”
“如新冠病毒涉及多个科学课程模块,又是当下科普的大主题、大事件,也有全球科研攻关大资源,可以打通课内外这类课题项目,做一体化设计,切实增强协同度。这样既能链接课内的学术和学业,又能强化国家科普的战略使命,还能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的引领、科普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吕文清举例。
“和很多小朋友一样,我喜欢掷纸飞机玩。我发现一些小伙伴掷纸飞机时,喜欢对着纸飞机机头呵一口气,再用尽力量向正前方投掷。呵气,真能让纸飞机飞得更远吗?”带着这个疑问,江西芦溪宣风镇中心学校学生肖宇曼向科学课老师李学战请教。
李学战表示,纸飞机发射器的制作被他纳入了课后服务的“创客班”内容。“因为是用扣扳机的方式发射,学生觉得好玩,3年级以上的学生都可以制作;到了五年级,就可以尝试进入研究阶段。同一飞机,在室内无风的状态下,用同一发射器、以同一角度发射,记录呵气和不呵气两种状态下飞行距离的远近,计算出平均距离。”李学战说,在设计实验、记录数据和分析数据过程中,同学们也能领会到对比实验的科学方法。“当然,这个只供有兴趣的学生去研究,还没有进课程。”
刘瑛表示,在乌鲁木齐,不少中小学科技教师会带领对某一领域有兴趣的孩子成立课题小组,“例如 生物组、航模组、计算机组等,引导孩子们围绕一个课题、方向深度探究,这样孩子接受的科普就不是‘泛泛'的,而是有针对性的”。
文章来源:《中学生英语》 网址: http://www.zxsyyzz.cn/zonghexinwen/2022/0927/1647.html